一本“编”出来的诗集

关于马钉计划

About IS A ZINE

一弄画廊IS A GALLERY以ZINE为媒介,联合艺术家、创意工作者进行合作,生产跳脱于展览空间之外的纸本内容——IS A ZINE 的书籍比例来源于此画廊的建筑空间比例,并将书籍看作是实体空间的微观物件。


本次IS A ZINE项目,一弄很荣幸与艺术家韩梦云合作推出展览同名诗集 《夜》(Night)


, 2022

韩梦云

Zine,24页,10.5 x 29.7 厘米

平装,中英双语

书号:978-1-953990-01-3


Night, 2022

Han Mengyun

Zine, 24pages, 10.5 x 29.7 cm

Paperback, English/Chinese

ISBN: 978-1-953990-01-3

Hi 梦云,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第一本诗集《夜》吗?


韩梦云


出版《夜》这本诗集的想法其实是中凯提出来的!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诗人来看,所以我其实还挺不好意思的,也受宠若惊。去年最开始我们聊这个展览的时候,我是想把空间转化为书,行走即是阅读。可惜远程制作太困难,所以放弃了。但是出诗集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这一想法。做不成书的空间,那就直接做一本书吧!这本诗集挑选了我从2014年到现在写的10首诗,第一首“The World is a Poem”是我在日本学习梵文和各种印度教、佛教哲学以后写下来的,当时的我某天顿悟了,我突然看到了宇宙的形态和结构,这个宇宙是人类的语言塑造出来的,世界万物是宇宙的词汇,而道就是将太初混沌纳入秩序和平衡的语法。我发现了语言的生命,以及我的多元文化的生命体验和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于是我开始大量地写作,其中很多的诗歌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的,因为只有在孩子睡着的时候我才能开始进入超脱于日常平庸生活的思考。夜晚这个概念之前介绍展览的时候也提到了它的层层象征含义,这本诗集同时也是我对夜晚的致敬,她既赋予了我创作和思考的灵感,也是我灵魂的庇护所。

Hi Mac, 作为这次诗集的设计师,在确认最终排版方式之前,你有尝试几种版式上的实验,能揭秘一下设计过程吗?


MAC


我在给文字排版的时候总会想到James Goggin在The Form of the Book Book中提出的“Matta-Clark Complex”,即:设计师对于内容的过度形式化解读有时会起到反效果。设计《夜》的过程中亦是对于平衡原材料(作者本意)和调料(字体,排版,材料)的一次练习。


诗的排版,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文字,在段落和标点的运用上有本质区别。在很多情况下,设计师可以对书籍或杂志中的文字进行以设计为出发点的塑形和排列,标点和分段常常是设计师首先“开刀”的部位。但是诗歌里的段落和标点很多时候比一字一句间的斟酌更能包含作者的心意,因而设计的动作要避免混淆诗的本味。

《掷骰子永远不会取消机会》

马拉梅-斯特凡


“Un coup de dés jamais n'abolira le hasard”

Stéphane Mallarmé

我在回顾梦云在U Chicago的讲座时看到了诗人Stéphane Mallarmé的quote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exists in order to end up as a book.”。很巧的是,Stéphane Mallarmé的作品《Un coup de dés jamais n'abolira le hasard》是我在构思诗集形式的时候很早就相中的灵感锚点。相比于后期concrete poetry作品对于内容和形式极致契合的追求,我更感兴趣其将文字/语言本身视为材料的态度,这点和梦云开篇的诗也不谋而合。


在确定了上述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初期的试验后,我们归纳了三个排版方案。方案一从文字的声音入手,依据中文的平仄和英文的音节给文字添加些许的变化。


排版方案一

方案二从诗歌本身的双语性质出发,让中英文在各自最舒适的状态下共享页面的空间。两种语言遵循自己的规则,从不同的角落自然生长,有一丝相敬如宾的默契。

排版方案二

方案三同样源于对于两种语言共存关系的探索,不过两者的关系变成的更亲密了。我一直都很喜欢多语言作品中“不可调和”的区别,这些区别可以是音律上的(总体来说,现代的语言单词短而宽泛,古老的语言单词长而具体),造型上的(同样的文本,中文一般比英文占更少的行宽)或是无法翻译的意象。正是这些“不和谐音”的存在,让交织的语言间的互动充满了张力。

排版方案三

为什么在这么多方案中最终确定这一版?

你希望如何引导读者去观看这本书?


韩梦云


我对Mac在我给的manuscript的基础上改造的结果非常满意,他最后给了我三个方案来挑选。我跟第三个方案基本上是一见钟情。我完全没想到中文和英文的诗句可以像情人一样相互依偎,窃窃私语,亲密却各自独立。这个方案也完美地体现了文本(text)跟织物(textile)之间的巧妙联系,而交织的经纬是两种迥异的语言。于是,每个作为织物的页面上都有部分因为翻译困难导致的“破洞”和“不对称”,这也更体现了我同为写作者和译者之间的纠结,我在两个语言里的不同状态和人格,她们努力地向对方靠拢,但永远无法达成统一。

《夜》诗集在展览现场

这次的封面结构别有“洞”天,有特殊的观看方式吗?


MAC


其实从一开始,我就有想在诗集里“藏”一些东西。直到内页差不多定下来了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于是很自然地就在封面的结构上“下手”了。看到“不可见”的存在是本次展览的主题之一,藏在封面折叠内的女婴塔同时象征着父权社会下“不可见”的女性劳动价值,和女婴塔承载的沉痛记忆,这份记忆同样不应其“不可见”而被遗忘。

封面内页展开后露出其中夹藏着的「女婴塔」图片

Hi Pan,封面好似一层薄雾的底图文字,是选用了这次展览视觉的主标题,和大家聊聊看展览设计的创作思路?我记得你和我说过这是一弄开馆以来最难做的设计


PAN


梦云这次的展览期望营造一种夜间剧场的氛围。通过悬挂于天花板的侗布,以及展览现场的投影展现的影像,意图去诉说女性劳作却从未被社会正面接纳的悲凉处境。以此来揭露那些被遗忘的,被遮蔽的女性应允的价值。


所以整体设计的呈现是用一整片黑色去象征着夜晚的环境。展览的信息若影若现,彼此连绵地发着微光,以此来回应那些展览想要表达的——存在但未被认可的女性劳作价值。这就像艺术家诗集里面所暗示的“存在于夜间的月亮昭示着一种可能性,即使它从未完全展示自身。”


之所以难做,是因为本身夜晚是我们的日常,且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内容在设计上比较难以视觉化,所以我需要将这两者合理且相对准确的呈现在一个画面上。要解决这样的视觉问题对我来说是比较较棘手的。

展览视觉

诗集封面

这应该是你第一次接触艺术家出版物这种形式吧?

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和一弄画廊合作这本zine的体验?


韩梦云


我其实一直很关注艺术家出版物,买过很多artist book和摄影书,同时也给海外媒体写书评。私下我也做过一些zine跟朋友分享,但从来没有跟设计师合作过做一本书,也没有正式出版过。所以这次的体验很新鲜,也让我理解了一个朋友多年前跟我说过的话。他说在电脑上编辑和修改的过程是无尽的,直到把书打印出来出版后才能为这个过程画上句号,这本书和他的思想才正式得到了生命和形体。这本zine的出版也给我带来了类似的感受,它要求我郑重地为一个书的空间和读者阅读的时间进行规划和定义,思考和感情的无形幽魂才能找到筋骨完整的肉身。


另外有意思的是这次的合作让我理解到了设计师和艺术家在职能上的差异,但不是说设计师的作品不是艺术,也不是说艺术家就不能设计。我的意思是,在设计一本书的时候,设计师作为内容的“局外人”似乎能够比创作者本人更清楚怎么将内容和形式,包括材料的选择,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超越创作者,即“当局者”本人主观的局限。这个过程还挺刺激的,因为我要把表达的部分权力让渡给设计师。这要求我放下自我,去体验一种无我的自由。当然设计师也很负责,去听了我芝加哥大学的线上演讲,在对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下进行的设计自然达到了信达雅的效果。


总之,我从这个合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对比我感兴趣的各种古籍,我感叹书这个媒介的历史如此悠久,却仍然有不断自我更新和挑战的活力生命力。书的外部和内部形态的改变,以及不同地域对它的改造,都展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语境下的思考模式。阅读一本书即是阅读一个人或者一个文明思维的形态。所以我很感谢一弄画廊和优秀的设计师们给我这个机会从这本zine里看到了我自己思考的模样。